藝術設計學院張一心教授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并選為“進京作品”

供稿單位:藝術設計學院 編輯發(fā)布:宣傳部 日期:2019-12-06 設置

《邙塬清逸圖》張一心 周 祥

在今年舉行的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,藝術設計學院張一心教授(第一作者)與人合作的山水畫作品《邙塬清逸圖》入選了“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”中國畫作品展,并且選為“進京作品”,該作品還要參加12月份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的第三屆“中國美術獎?創(chuàng)作獎 獲獎提名”作品展。這是我院在美術創(chuàng)作領域中的一項重要成果。

五年一屆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,由文化和旅游部、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、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,是目前國內規(guī)格最高、規(guī)模最大、學術水平最強的全國性美術盛事,備受美術界關注。據悉,本屆中國畫作品在各省市選送的基礎上,經復評共有604件入選,其中獲獎提名12件,進京作品76件。在進京作品中山水畫只有22件?!囤逡輬D》從2017年開始構思,經過近兩年的精心創(chuàng)作并成功入選,充分顯示了張一心教授的藝術品格和創(chuàng)新精神。張一心教授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、河南省美協理事、河南省美協山水畫藝委會副秘書長,長期致力于中國山水畫創(chuàng)作與理論研究。他傳統(tǒng)功力深厚,寫實造境能力強,作品氣韻生動、匠心獨運。張教授創(chuàng)作成果豐碩、理論水平較高,在美術界享有較高聲譽,是我院教師隊伍中的優(yōu)秀代表。

近年來,藝術設計學院(陶瓷美術學院)積極鼓勵教師參加高水平的展覽和美術創(chuàng)作,涌現出了多位在國畫、油畫、版畫、雕塑等創(chuàng)作領域成績突出的優(yōu)秀教師,多次入選中國美協和省美協的重要展覽以及國家藝術基金項目,為美術學科的快速發(fā)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(通訊員:賈紅雨)

附:《邙塬清逸圖》創(chuàng)作心路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《邙塬清逸圖》,意象地表達了中原邙山的勝境。

我們眺望邙塬的高天厚土,撫今追昔,浮想聯翩。

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陽至鄭州的黃河南岸,是秦嶺山脈的余脈,崤山支脈。以黃土為主的丘陵帶。相傳春秋時代的老子曾在邙山煉丹,歷代皇帝也把這里視為風水寶地,歷史上的楚漢戰(zhàn)爭在這里發(fā)生,著名的“鴻溝”遺址至今還赫然在目……這里出現過太多的傳說,發(fā)生過太多的故事。

邙塬不僅有豐厚的傳說與歷史,還以博大的胸懷、廣袤的土地,年年代代養(yǎng)育著生于斯長于斯的蕓蕓眾生。農民在這里耕作,工匠在這里營生,一方百姓一代又一代在這里成長。邙塬,既見證著千百年來人類的發(fā)展,又為人類做出著無私的奉獻。

走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邙塬,雖然有各種時代的標志物,但還保留著大自然的樣態(tài),青山、綠野、黃河,還有淳樸的民風。生活在都市的人們,周末節(jié)假,逃離一下霧霾與喧囂,來這里呼吸一下新鮮空氣,親近一下大自然,感受一下鄉(xiāng)親鄉(xiāng)情。這里沒有高樓大廈,沒有霓虹繁華,卻是煙霞繞山水,清氣滿乾坤。遊于斯,感于斯,我們畫了這幅《邙塬清逸圖》。

我們的畫面上沒有刻意追奇造險,在平實樸素的構圖中,精心構置著萬象,細觀之下,你會發(fā)現,我們不厭繁復地畫出了田地、村落、樹木、山梁、溝壑、道路、農舍、汽車、電塔、畜禽、飛鳥。觀者沉浸其中,仿佛能聽到村里的鄰間人語聲,雞鴨豬狗鳴。在組合這些繁雜元素時,還暗藏著太極圖一般的回環(huán)曲線。乍一看,構圖并不奇崛,但畫面富有變化,不遜韻味。

遠處的塬上坡峰,又以簡練的線條勾勒。淡墨烘染、淡彩設色,璞玉一般清麗透亮、觀之清新暢快。

一般來說,畫面中心部位的畫眼位置,會加強黑白或色彩的對比,以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。這件作品反其道而行之,其畫眼部位設置了一大片半抽象的弱對比區(qū)域,似有似無,簡淡虛空。這是讓人產生遐想的地方。

傳統(tǒng)與當代、剛健與柔美、繁復與虛空、具象與抽象的巧妙結合,使這幅畫顯得與眾不同。


返回原圖
/